gdfoam@163.com
兇猛、多情、好動---海綿的性格并不"綿"
索金在了解真菌之前先了解了海綿。
在地球上的海洋里,至少有9000種海綿。有的海綿甚至生活在淡水中。它們靠身上的小孔,從成噸的海水中過濾到幾克微薄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。海綿是多細胞(multicellular)生物,雖然有些海綿有玻璃一樣的骨骼。但是總體上看,海綿沒有組織、肌肉、器官、神經、大腦這些要件。
海綿細胞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或碳酸硅以及大量的膠原質。在海綿的管壁上,長有擺動的長須(cilia),長須能從海水中濾掉廢物,留下營養。不論海綿的體積多大,所需要的食物只要能滿足每一個細胞就夠了,并不貪婪。當然,海綿中也有"兇猛"者。在夏威夷生長的火海綿能夠分泌毒液,給其它動物造成劇痛;生長在地中海的一種海綿,則具備誘騙小甲殼類動物的能力,能夠伸出鋒利的刺把它們團團圍住,飽餐一頓。
海綿也是最早的有性繁殖生物,大多數的海綿都是雌雄同體的,能夠同時產生卵子和精子并排入水中。精子會一直在海水中遨游,直到找到另一個海綿管道的接收入口。
海綿的多情還表現在:它還有另外一種生殖方式---如果一塊海綿遭受外力破壞,被拆散了的細胞會在海水中尋找同伴,然后重新聚在一起,仿制出一塊與它們父母輩相同的海綿。海綿受傷以后,不會用新細胞代替舊細胞的方式愈合傷口,而是調動舊的細胞到創傷處,阻止傷口進一步蔓延。
就這樣,海綿很瀟灑地生活在水下,并為周圍成千上萬種生物提供庇護所。此外,海綿其實很好動。1986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生物學家卡爾汗·邦德(CalhounBond)就發現,海綿并不是靜止不動的,他通過精密儀器觀察到,海綿的邊緣會像肢體一樣幫助自己移動,有的一天能移動4毫米,有的居然能爬上玻璃容器壁。
從一百五十萬分之一概率中找答案---遺傳因子分析像大海撈針
以往,科學家判斷動物之間的聯系主要依賴于觀察動物外觀,包括化石來判斷。如果兩種生物擁有共同的特征,比如爪子,就會被認為具有某種親屬關系。隨著基因技術的突飛猛進,利用基因分析尋找生物源頭開始了實際應用。上世紀70年代,索金的導師卡爾·烏伊斯(CarlWoese)就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。1989年索金成立了實驗室,接過導師的課題繼續研究。索金把研究方向集中在基因的進化以及寄生蟲方面,他希望通過這些研究,回答導師提出的問題:生命最重要的單位,細胞是如何形成的。
基因分析并不是比較某些生物的全部基因構成,而是通過比較某些生物共有的基因段,分析其中的差異來判斷兩者之間的關系,如果兩者有相似的基因排列,并且帶有同樣的基因特征,那么就可以推論兩種生物具有同一個祖先。如果基因排序非常不同,那就可以知道它們在很早以前就分叉,朝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了。
索金希望在這種理論指導下,采用核糖體RNA手段,建立一個客觀的動物進化結構方程式,他從極為罕見的古菌(archaea)的基因排序入手,從浮游生物、真菌、海綿、水母、海葵、軟體動物中提取DNA,比較它們的基因排列順序,比較核糖體RNA,并且應用十進位計數法,來計算它們與昆蟲、魚類、鳥類、哺乳動物之間的關系。
20多年前,基因技術還剛剛起步,這樣的計劃在當時是非常有遠見的。在上世紀80年代初,科學家確定紅海綿的一個遺傳因子就要消耗一年的時間,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操作。幾年之后,他們能在一年內分析10~15個因子。今天,索金已經能在一夜之間做1000個因子分析了。但即便是今天,一段特定的染色體組也可能包含著30億對基礎對,要找出2000對的關系,概率為一百五十萬分之一,因此,要找到答案仍然像是大海撈針。
熱門文章